[:zh]

丙年 四旬期第四主日

吳智勳神父主日講道

有情的父親

丙年 四旬期第四主日

若蘇厄書 5:9,10-12
那時候,上主對若蘇厄說:「今天我由你們身上,消除了埃及的恥辱。」以色列子民在基耳加耳紮營。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里哥平原,舉行了逾越節。逾越節次日,他們吃了當地的出產,即在那一天,吃了無酵餅和火烤的麥子。他們吃了當地出產的次日,「瑪納」就停止了。以色列子民既沒有「瑪納」,那年,就以客納罕地的出產為生。——上主的話。
路加福音 15:1-3,11-32
那時候,稅吏及罪人,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竊竊私議,說:「這個人與罪人交往,又同他們吃飯。」耶穌於是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分給我吧!父親於是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來,就往遠方去了。他在那裡荒淫度日,耗盡他的錢財。「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那地方正遇著大荒年,他便開始窮困起來。他去投靠當地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莊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他反躬自問: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裡,反要餓死!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裡去,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吧!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裡去了。「他離的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擁抱他,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他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長袍,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那時,他的長子,正在田裡。當他回來,快到家的時候,聽見有奏樂及歌舞的聲音,於是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這是什麼事。「僕人向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恙歸來,便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長子就發怒,不肯進去。他父親於是出來,勸解他。「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反而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父親給他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我們應當歡宴喜樂!」
路加福音 13:1-9

那時候,有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攙和於他們的祭品的事,報告給耶穌。耶穌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就如史羅亞塔倒下,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其他所有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耶穌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將一棵無花果樹,栽種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竟沒有找到。你砍掉它吧,為什麼讓它白佔土地?「園丁回答說:主人,再留它這一年吧!等我在它周圍掘上土,加上糞;將來,如果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掉。」

吳智勳神父

路加福音特別喜歡說天主的慈悲,因此被稱為罪人的福音。路加在第十五章裏,連續說了三個比喻:即失去的羊、失去的錢幣、失去的兒子,三個都襯托出天主的慈悲。中國人有句說話:「浪子回頭金不換」,形成我們側重講浪子回頭。其實,如果將注意力放在浪子身上,就錯過了這個比喻的意思,路加是想講父親的慈悲。今日我嘗試帶大家用一個「情」字去看這個比喻,故事包含了罪惡和慈悲的對立,罪惡就是無情,慈悲就是有情。

小兒子要求分家,是無情的表現。通常父親死了才會分家,現在父親在生而要求分家,明顯地傷害父親的心。小兒子得到家產後,立即離開家庭,對家庭是無情的表現;把父親的家產揮霍淨盡,不在乎這是父親辛勞所得,更是無情之極。無情會使人失去尊嚴,但亦會遭受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無情的看待。今日的故事用饑荒、窮困、潦倒去表示環境的無情;小兒子被派去放豬,想食豬吃的豆莢也不能,顯出別人的無情。猶太人視豬為不潔,是不可接近的,現在竟然要放豬,想食豬吃的豆夾,是墮落到極點,是無情的高峰!遇到無情的環境及無情的人,人就會被迫停下來,反思「情」的重要。從「情」裏面,人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尊嚴。小兒子在撫心自問中,想起父親是個有情人。鏡頭慢慢移到父親的身上,真正的主角出場了。

父親原是個有情人,面對兒子要求分家的時候,他竟然願意分給他!如果當日父親無情地把兒子趕走,或者兒子分家離開的時候,父親激憤地說了一些無情的話,那麼,無情對無情,結果彼此都是無情,不會負負得正的,小兒子大概不敢回家。現代那麼多年輕人自殺,可能生在一個無情的家。現在這是一個有情的父親,小兒子在「情」裏找回自己;他想起父親的「情」,慚愧地承認自己的「無情」,才能說出懺悔的話,起來回去有情的父親身邊。

故事中父親的情,既明顯又真誠;他很遠見到兒子回來,就動了憐憫的心,即動了「情」。說他「趨前」擁抱,是譯得不夠傳神,原文是有「飛奔」的意思。父親不是等兒子走到面前,而是主動地、忘形地跑出去擁抱;猶太人的家長,很講究尊嚴的,奔跑是失儀的舉動,但這正顯示父親真情流露,忘記儀態問題了。中國古人說「倒履相迎」,也是真情忘形的表現。「擁抱」是狂喜的表現,多次見到有人脫險回來,他的親人會狂喜互相擁抱痛哭,那是真情的流露。在真情流露底下,父親好像忘記了兒子的惡行,亦沒興趣聽兒子的懺悔,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真情得到勝利,無情的兒子現在懂得「情」是什麼東西。所以,他很樂意恢復他作為兒子的身份:「袍」是榮譽,「戒指」代表權力,「鞋」是自由人的象徵,因為奴隸是沒有鞋穿的。比喻沒有說小兒子的結局,但大家都猜到他會變成有情人。

故事本來可以停在這裏,但耶穌願意顯示父親同樣慈悲地對待另一類無情的人。大兒子表面上循規蹈矩,但事實上,他亦是個無情的人。首先,他聽到弟弟歸來,便以冷面無情的公義,「生氣不肯進去」,對弟弟的遭遇沒有一點同情的心。他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弟弟,不屑稱呼他,只對父親說:「你這個兒子」。他對弟弟有一種無中生有的譴責,說他「與娼妓在一起,耗盡你的財產」,這是個無情的推測。他對父親很不敬,沒有稱呼過「父親」,處處都是不客氣地稱「你」,反映出平日的服從是一種很勉強的責任。最後,他還用小山羊、小肥牛這些物質去量度與父親的「情」;還有,弟弟分家後,剩下的全都是他的,現在弟弟回來,父親竟恢復他兒子的地位,即弟弟再一次分到他的那一份,這是多麼不公道!父親對著這個無情的大兒子,同樣有情地稱呼他「孩子」,稱呼小兒子為「你的弟弟」,希望用親情來感動他。耶穌巧妙地把比喻停在這裡,大兒子的結局如何,在乎人能否聽到弦外之音,做個有情人。聽的人中不少是法利塞人,耶穌就讓他們去決定大兒子的結局,祂耐心等待另一浪子的回頭。

比喻為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今日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越來越明顯,人與人之間那份情越來越冷漠。我們時常聽到親兄弟姊妹爭家產,或夫妻分手時那種無情的手法,令人不寒而慄。我們的社會已有夠多無情的人存在,作為基督徒,無情是與我們的身份不相稱。願我們聽到這個有情父親的比喻後,認識到天父的慈悲,不但不做絕情的人,還有能力去做個有情的人。

吳智勳神父

吳智勳神父是香港耶穌會㑹士,一九七九年於香港晉鐸。他曾任耶穌㑹香港澳門會長,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舍監,現任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倫理神學及中國哲學史教授,香港大學聖安多尼堂區上智之座小堂主任司鐸,及神學雜誌《神思》主编。著作有:《基本倫理神學》,《和平綸音:主日及節日講道》,《耶穌基督普遍救恩:基督徒倫理本地化探索》。 Rev. Fr. Robert Ng Chi-Fun, ordained in 1979, is a Jesuit priest in Hong Kong. He was Chairman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Warden of “Ricci Hall” hostel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ently, he is Professor of Moral Theolog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t the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and Rector of Our Lady Seat of Wisdom Chapel at St. Anthony’s Parish. He is also Editor-in-chief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ological magazine Meditation.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Fundamental Moral Theology, Speak of Peace: Sunday and holiday homilies,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Salvation in Jesus Christ. 吳智勳神父專訪(一): 道德導航儀 吳智勳神父專訪(二): 愛在臨終時
[:zh _i=”0″ _address=”0″ /][: _i=”4″ _address=”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