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日 – 審判者及競爭者的代價
廣東話
普通話/國語
English
與其問自己:「我所得到的是否足夠?」不如問:「我所付出的是否足夠?」當我們抱著「付出」而不是「獲取」的心態時,一切就隨即改變。
我們的眼光如果保持不變,就會造成一種競爭的心態。我們會認定世界並沒有足夠資源給人共享。我們會拼命爭取更多資源和好處。我們會把所有在途中遇上的人視為威脅我們的競爭對手,而不是能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但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豐盛的,不乏美善之圓滿。
意識到這一點會開闊我們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主宰了一切!
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有競爭才有進步」。但這種進步背後的代價很大。當我們竭力超越他人時,我們就會進入一種競爭心態。這種心態促使我們變得自我中心和自私,驅使人進入一個「作戰」的狀態,而不是一個「分享」和「與人合作」的狀態,這樣會構成非常負面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由此變得分化,而不能團結,長遠來說會為人類結構製造撕裂。這就解釋了為何社會越是進步,發展的速度越快,人的道德和靈性就越扭曲墮落。這情況同樣地影響著個人、團體以及社會結構層面。
在個人層面來說,為了力爭上游和證明自己勝人一籌,我們傾向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我們會用每一個機會去說人閒話、判斷別人、貶低別人或說人壞話。
撒旦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境況都會顯露牠的頭角。我們時常陷入這個耶穌警告過我們的誘惑:我們傾向看見別人眼中的木屑,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 (瑪竇福音 7:3)。我們失去耐性,拒絕聆聽,並急於下結論。這種心態和行為源自於驕傲。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天主有多愛我們,在祂眼中多麼有價值的話,驕傲就在我們內萌生。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我們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我們也會缺乏安全感,變得自卑。這個情況會再次觸發我們內在判斷和競爭的機制。到頭來,這惡性循環會完全破壞我們最終的據點—— 我們對天主與對他人的信任。
判斷就是大兒子墮下的陷阱,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的情況也是一樣。判斷蒙蔽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靈魂腐朽,也令我們的心無法以慈悲待人。
聖德蘭修女這樣說:「如果你判斷別人,你就沒有時間愛他們。」
反思
你是否經常視別人為假想敵或威脅,而不是朋友和合作者?
你有多喜歡競爭,又有多慈悲?你覺得兩者可以並存嗎?
今日禱告
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亞孟!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亞孟。
當一切來得太簡單,我們就容易陷於「理所當然」的迷思裡。因為忘了這一切全是天主的恩寵與賜予。而這「理所當然」成了驕傲的支柱,批評、競爭的心油然而起。當我們看不到周遭弱小的弟兄姐妹們時,已開始辜負了天主的恩賜。祈願「付出由我,讓人得利」,使天主的恩寵加倍分施於所有弱小者。
親愛的阿爸父,我願意跟隨祢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改善我的狹隘和扭曲的思想。求祢使聖神軟化我的心硬,能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包容和慈悲的心對待他人。亞孟。???
「我所付出是否足夠?」我從未問過,只是一向都是認為自己已盡力;所謂盡力,就是以當時的情況下所能付出的。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當然是。求主幫助我嘗試每次付出多些,一步一步地打開自己設下的圍牆,不再以「競爭」的心態去處理事物及人際關係。
天主請禰把我們心中的貪婪與不知足,驕傲與自大,狹窄的眼光撇除。能與我們的對手同行,作良性的競爭,互相學習,以互補不足。把世界的資源、人材,學術、科技共享。國與國,人與人之間能夠開放,本著為人類、為我們的弟兄姊妹,憐人、朋友謀幸福。在有幸當一國元首,團體領袖時,摒除私心,為人民大眾的福祉而努力。我深深的體會到現今世界的混濁,魔鬼偽裝與邪惡正在入侵我們的心中,它以假正義,使我們誤入偽善的圈套中。我們處事及作出的決定,一定要虔誠祈禱,求天主聖神帶領,不會掉進魔鬼的陷阱裡。
親愛的阿爸父:請賜我一顆慈悲的心,對人對事以慈悲為準則,去愛我的近人。
“「我所付出是否足夠?」我從未問過,只是一向都是認為自己已盡力;所謂盡力,就是以當時的情況下所能付出的。” 很有同感 !
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反之向天主及聖母要求時,希望能賜最多!
真的要銘記及時常提醒自己,我所付出的是否足夠?
懇求天主聖神幫助我,時刻都要有行善的心 !
「隨著我們的視角改變,世界會變得更好。」~~就是不要問:「我所得到的是否足夠?」
應該問:「我所付出的是否足夠?」
我們的眼光如果保持不變,嫉妒、貪婪以及其他種種惡魔惡靈就會纏繞住我們,把我們困在狹隘而有限的世界裡。
然而要轉變是容易的嗎?如何得到力量呢?讓我們仰望十架上的耶穌,想想祂的ㄧ生就是不斷地在付出,直到最後付出了祂的生命。我也應該學習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今後只問付出不問得到。
知足常樂並與人分享, 用天主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事情 ,願聖神幫助我使能時刻都心懷慈悲 ,願大家都能毋忘初心。
「有競爭才有進步」還是「有分享才有進步」?無論在學校抑或在公司,我都學習到後者給人帶來雙贏的局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意識形態,似乎自有人類以來而存在人心中了。昔日原祖父母、加音、雅各伯……等等,及至耶穌時代,法利塞人和經師們的處事態度,都可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經常重現這種境況,因而導致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發生大大小小的爭端和磨擦,甚至最後出現分裂。
誠然,審判者與競爭者的出現,確是會產生對立和抗衡,且必然發生互相指責,彼此排斥,水火不容的現象,而事實上,今天的社會正是陷於這種狀態。
今天的聲帶分享,正好給我們很大的衝擊和反思,我們每天正是處於這樣的境況嗎?究竟自己是審判者,抑或是競爭者呢?實在需要靜下來,捫心自問,為何這種心態會藏於自己的內心深處呢?因而使自己,無論在家庭中、團體裏,成為分裂的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