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 Stephen Covey,在教導一群商科學生時,做了一個示範。他拿出一個一加侖的玻璃罐,將十幾塊拳頭大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放進罐子裡。當罐子裝滿了,不能裝下更多的石頭時,他掏出一桶碎石,倒入罐內,碎石就充滿了大石之間的空間。之後他拿出一桶沙,同樣地將沙倒入罐內,填滿了大石和碎石之間的罅隙。最後,他拿了一壺水,倒入罐內,直至填滿為止。他就問學生,這個示範有什麼含義。其中一個學生急不及待地答:「無論你的時間表有多緊密,如果你再努力一點,你一定可以放更多事情進去!」史蒂芬·柯維回答説:「不是!這不是重點。這個示範要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頭放進罐内,你將永遠不能放它們進去。」

示範中的大石頭代表生命中重要的事,碎石代表比較次要的事,而沙粒則代表不太重要的事。這展示了生命中的不同優次。大小石頭和沙粒放進玻璃罐的次序非常重要。若我們先把大石放進,碎石和沙粒仍有機會被放進罐內,否則,當玻璃罐內已堆積著碎石和沙粒時,大石頭就不可能再被放進罐內。

這不正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生活寫照嗎?如果我們不將「更好的一份」,又或者說,將生命中「唯一需要的事」先放進我們生命當中,我們的生命就會被許多次要或不重要的「許多事」堆積填滿。我們就因此喪失了做最重要的事的機會。

所以,除了我們要戒除生命中種種「執著」之外,假設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不同的喜好或興趣,特別是那些虛耗我們很多時間、心力及金錢的嗜好,我們不可以把它們作為生命中的「大石」看待。這就是我們要分清楚的優次。否則,這些興趣及嗜好將會成為我們的「偶像」。

當然,我們生命中的「基石」,即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必需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石頭」,最先被我們放進生命的中心點!

耶穌在若望福音第十五章一至二節這樣對門徒們說: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

(若望福音 15:1-2)

所以,我們生命中「唯一需要的事」,就是依附著及住在基督之內,任由天父修剪及清理,好讓我們能戒掉「許多事」,而專務結果實。當生命中沒有「許多事」令我們分心的時候,在我們身上所結的果實就更結實。 其效果可以從我們身上結出的聖神果實見證得到(參 迦拉達書 5:22-23)。

省卻了生命中多餘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有更多空間、更有彈性及動力,去接受天主在此時此刻希望我們合作的「當下的職責」及天主「突然的邀請」,就好像瑪利亞當天領報時,能有這份彈性空間去回應及接受天主介入她的生命當中,完全接受聖神進入她的生命當中作主。

讓我們也渴求生命中有這份動彈的能力,成為天主卑微而有用的合作者,願意聖神在我們之內,去成就天父委託我們的「更大的事業」。

反思

天主在你的生命當中,是這個反思裏面形容的「大石」,還是「碎石」呢?

主耶穌基督是不是你先會放進生命中的「重要關係」,即不但是重要的,更是首要的?

放下「許多事」,往往是痛苦的。你願意接受天父的修剪及清理,好能放下你生命中的種種「執著」嗎?

今日禱告

我親愛的阿爸父,我發覺我生命中有太多依戀,不願意及不能夠放下很多喜歡及執著的事,令我不能專注去結出更豐盛的果實。我願意祢在我的生命中作出修剪,除掉一切不悅樂祢的事,令我能在耶穌基督之內活得更結實。我亦請祢賞賜我對祢一顆更大的信心,願意讓祢介入我的生命當中,就如祢曾介入聖母及很多聖人聖女的生命當中一樣。我願意成為一個更嚮往祢、更願意服從祢旨意的孩子。我甘心放下我的「偏好」,真心悅樂於活在耶穌基督及聖神之內!以上祈禱,是因主耶穌基督的聖名而求,亞孟!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亞孟。

如這反省內容對您有幫助,而您未報名接收每天發出的電郵,邀請您按此報名。如您有臉書帳戶並希望在那裡與人分享,邀請您加入這 臉書群組

誠意邀請大家留言分享這天避靜內容帶給你的反思。